top of page

宣教学

资料列表.........

宣教学的圣经基础【一般】

牧会哲学1【参考】

个人宣教【很好】

从使徒行传看宣道与差传--戴绍曾【可以】

从圣经看宣教【很好】

从献身到宣教【很好】

传到地级【可以;纪念赵中辉】

华人教会普世宣教的桥梁--林安国【可以】

宣教_以生命的堅持投入【可以;短】

宣教_圣灵的宣教热忱【可以;短】

宣教_如何設立差會【可以;短】

宣教_學生宣教運動的再思【可以;短】

宣教_宣教差會及資源中心的設立【可以;短】

宣教_宣教的雙重使命【可以;短】

宣教_屬耶穌的宣教使命【短】

宣教_敞开的门从丛书_祷告-真正的战斗 (2)【可以】

宣教心视野4本组合篇【可以】

宣教的中國【歌词;短】

差遣与装备-吴勇证道集_14004000【只有目录;可以】

差遣與裝備_ymd9【可以】

教会论与宣教学【长老会;可以;已有】

教会论语与宣教学1【长老会;可以】

普世宣教运动面面观x【可以;较长】

神学函授課程_道學碩士科目_宣教神學【可以】

神学函授課程_道學碩士科目_宣教與帶職事奉【可以;已有】

良友讲义_讲义集_本土差传dc_hm06【很好】

華聖神學課程_神學課程教師版_廿一世紀中國宣教(04年宣教大會)(pwpt)【可以】

華聖神學課程_神學課程教師版_廿一世紀未世啟示(雪梨pwpt)(A4)【参考】

華聖神學課程_神學課程教師版_廿一世紀未世啟示(雪梨pwpt)【参考】

華聖神學課程_聖經文學碩士科目_宣教與帶職事奉【可以;已有】

華聖神學課程_道學碩士科目_宣教神學【已有】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M706 从献身到宣教

 

李秀全、林静芝、陈彰仪

 

 

 

前  言

 

迈进廿一世纪,当主再来的脚步越加靠近、普世宣教的呼吁也越加急切之时,我们欣然看到:近三十年来,各地华人教会纷纷觉醒,成千上万华人信徒回应主的呼召,在宣教祭坛上献身,甘心把自己溶入“普世宣教”的洪流。

 

然而“献身宣教”并非易路,“从祭坛到工场”必需过关斩将,面对重重考验。为了帮助献身者至终能“进入工场”,而且“长留于工场”,作者诚恳地将他们自己四十多年前献身的经历、最近十年来在“宣教路”上的学习、以及在各地宣教工场上的见识与读者分享。

 

本册第五课及第六课内容,是针对宣教工场常见的两个问题──宣教士的心理健康与宣教士的人际关系,特请陈彰仪博士在百忙之中撰写。陈博士现任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心理系教授,台北国际关怀协会理事长,及基督徒专业人员信望爱社理事,并在台湾中华福音神学院延伸制开设“自我了解与自我肯定”课程。她从专业的角度,为宣教士厘出一些克服压力、调整情绪、使心理健康及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,值得仔细阅读、思考,并身体力行。在此,向我们敬爱的同工陈彰仪姊妹致谢。

 

愿神借着本册所分享的“五饼二鱼”,带给华人教会更大的祝福。

 

 

 

目  录

 

 

第一课      从奉献的祭坛到宣教的工场

Lesson 1    From Dedication to Mission Field

 

第二课      从祷告开始

Lesson 2    It All Begins with Prayers

 

第三课      装备与等候(一)

Lesson 3    Equipping While in Waiting (1)

 

第四课      装备与等候(二)

Lesson 4    Equipping While in Waiting (2)

 

第五课      宣教士的心理健康

Lesson 5    Mental Fitness for Field Workers

 

第六课      宣教士的人际关系

Lesson 6   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for Field Workers

 

第七课      短宣——值得吗?

Lesson 7    Short Term Missions – Are they worth their efforts?

 

第八课      姊妹献身宣教的挑战

Lesson 8    Special Challenge for Female Workers

 

进深书目

Recommended Reading for Further Study

 

第一课 从奉献的祭坛到宣教的工场

 

从奉献的祭坛到宣教的工场是一条漫长的道路,这其间所经历的过程,如同过关斩将,包括重重考验、种种装备、各项测验、认识工场、选择差会、建立支持系统……直到真正踏进工场、投入宣教事奉,往往需要数年之久。

笔者夫妇分别于大学时代(1958、1960)将自己奉献给神,毕业后也先后于1963年蒙神呼召,全时间投入校园福音禾场事奉;该年年底又蒙主安排结成婚配,二人从此紧密配搭、携手同行在事奉生涯的途中:经过十四年学生工作,又共同肩负十八年牧会工作,在神一步步的引导下,于事奉主三十二年后,终于踏进了海外宣教工场。到如今,已经在宣教事奉中投注了将近十年生命,并且甘愿继续竭诚为主,将“余生”烧尽在普世宣教的工场上。

回顾大学时代奉献的祭坛,至今犹历历如绘:那一天,在圣灵的感动下,降服在基督脚前,流着泪献上自己,立定心志要“为主而活”……。神没有忘记我们的奉献,从此祂负起我们一生的责任,忍耐地引导我们一步步前行:从奉献的祭坛到全职事奉经过五年,从全职事奉到踏上海外宣教工场,又经过三十二年。以上只是笔者个人的经历,事实上,神带领每一个人的方式、时间和过程都不一样,根据宣教学者的统计:一个献身者从蒙召到进入工场,平均约需十年时间。

一、什么是“奉献”?

耶稣在马太福音十四章十八节所说的一句话,最能描述“奉献”的意义。那一天,在加利利的旷野,上万人群,屏息聆听主耶稣伟大的教导。不知不觉,天色渐晚,门徒们开始担心:这么多人的饭食问题该怎么解决?于是进前来请耶稣遣散众人,好叫他们自己去买吃的。这时,主耶稣向门徒发出一句完全不可理喻的话:“不用他们去,你们给他们吃吧!”已经够忧心的门徒,这下更震惊了:哪里可能?腓力说:“就是买二十两银子的饼,叫他们各人吃一点,也是不够的。”而细心的安得烈却找到一个孩童,他愿意奉献随身带着的五个饼、二条鱼,但是比起汪洋般的需要,它只不过是一小滴水,无补于事。

当众门徒一筹莫展之际,耶稣说:“拿过来给我”……后来的发展,一幕幕呈现在门徒们讶异的注视下,何等不可思议:不起眼的五饼二鱼,当交在主耶稣的手中后,竟能满足上万人的需要(单单男人就有五千人),而且还剩余十二篮零碎!

耶稣说:“拿过来给我”,意即“将主权移交给主”,这就是“奉献”的意义,是每一位事奉者走上事奉之路的第一步,也是奉献者经历“奇妙人生”的第一步。

 

二、奉献什么?

“主权的转移”是心志上的、是一个基督徒与神之间的立约、是表面上看不见的。然而奉献者从此以后在人生道路上的各项抉择,以及每天的生活表现,不管是在家、在学校、在办公室……,尊主为大、为主而活的见证都是看得见的。因此,随着主权的转移,也必然会甘心地开始“实际的奉献”。笔者在四十年的事奉年日中,看到各种类型、不同层次的奉献,特此分享于下:

1. 奉献金钱、财物

一般而言,奉献金钱、财物是最容易的一种奉献。笔者曾到缅甸山区,那儿的居民,没有金钱收入,信徒们每周到教会敬拜时,奉献的是他们的收成,包括白米、鸡蛋、蔬菜、水果……每一份奉献,只要是诚心奉献给主,不管多少,都是神所悦纳的,连穷寡妇所献上的两个小钱,神都记念(路廿一1-4)。这里说的奉献,是指“什一奉献”(将收入的十分之一奉献给神)以外的奉献,因为什一奉献乃是“当纳的”,原本就不属于自己(玛三8-10),因此,把“什一”献上,不叫奉献。可惜今天有不少信徒,连什一奉献都做不到。

 

2. 奉献智慧、才干

有的人没有金钱、财物可以奉献,他仍可以献上智慧、技术、专长,让神用在祂永恒的国度中。当以色列人出埃及后,神吩咐摩西在旷野为祂建造会幕:于是百姓们甘心乐意地献上金、银、铜、宝石及各样所需的材料;至于心中有智慧的妇女则献上她们的手艺,亲手纺线、纺山羊毛。同时,神又在百姓中拣选比撒列及亚何利埃布尔两位被神的灵充满,有智能、聪明、知识、能做各种巧工的人,他们献上雕刻、镶嵌、纺织等手艺,善用各种材料,完成各样的巧工;在他们的领导和教导下,许多甘心献上才干的以色列民一起来动工,终于完成神的圣所──会幕的工程(出卅一1-11)。

今天,在神的国度中,处处都需要智慧、才干的奉献,有人的专长是行政、有的是关怀、有的是教导、有的是祷告……在神的国度中全都能派上用场。

 

3. 奉献生命

也就是将“一生”或“余生”奉献给神,这也是保罗在罗马书十二章一节的劝勉,要信徒们把身体(生命)献在祭坛上,当作“活祭”献给神。在旧约律法时代,爱神的人,带着感恩的心向神献祭时,是将祭牲(牛、羊、鸽子等)杀死,烧在祭坛上归给神。到新约恩典时代,神的儿女不仅愿将“身外物”献给神,更愿将“自己的一生”献给神,不是“死”的祭物,乃是作为“活祭”,被神使用。

一个“献身”的人,他的心态就和当日以赛亚先知一样:“主啊,我在这里,请差遣我”,也像圣诗所描述的:“任领何往,我必前往”、“凭你意行”……。他们甘心乐意拿出“生命的支票”,在收款者项目上填上“基督”,在付款额项目上填上“一生”,最后签上自己的名字,将支票交在主的手中。

若要进入宣教工场事奉,必须首先“将身体献上”。

 

4. 奉献权利

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九章七至十二节中,提到自己为福音的缘故,放弃了各项“正当的权利”,免得基督的福音受拦阻。要把一个人“当得的权利”献上(或放下),实在不是容易的事。两百年来,西方宣教士离乡背井、远渡重洋、历经重重险阻,把福音带给我们中国人,他们除了奉献生命、奉献家庭,还为福音的缘故,默默献上许多他们“正当的权利”。一位早期来华的单身女宣教士写了一本书“Have We No Right?”(中译《放弃权利》),她描述一个献身到跨文化地区宣教的人,必须甘心放弃各种他本来“理所当然的权利”,其中包括:隐私权、生活方便权、自由出入权……等,对单身宣教士而言,连男女交往的自由权也必须放弃。

每个人都有“享受权利”的自由,但一个委身于主、在宣教工场事奉的人,愿意把“正当的权利”也献上。

 

5. 奉献家庭

当一对夫妇愿意将他们的家奉献给神时,他们二人必然先甘心顺服基督、以“基督为一家之主”,同时努力建立夫妻之间、两代之间和谐的关系,以致能乐意打开家门,欢喜接待神的仆人、弟兄姊妹来到家里(来十三1-2)。他们不但努力带领“全家归主”,他们也学习乔舒亚:“至于我和我家,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”(书廿四15)的榜样,期盼有一天他们也能“全家事主”。

 

6. 奉献儿女

每次读到创世记廿二章,亚伯拉罕奉献独生爱子艾萨克,以及塞缪尔记上一章,哈拿奉献塞缪尔的记载,都对他们如此伟大的奉献佩服不已。设身处地来想,一个人在地上所拥有的一切财宝,其中最宝贝的还是自己的亲身骨肉,尤其是独一的、多年等到的儿子,那份贴心的爱,宝贝如心肝,何能割舍?难怪有牧师于呼召年轻人献身时,发现自己心爱的女儿趋向台前,就立时制止她说:“不是妳,我没有要妳上来……”,因为他本人甘心为主受苦、背负十架,但他舍不得自己的女儿也走上“苦难的道路”。

“奉献儿女”是最不容易的奉献,西方教会史告诉我们:许多西方宣教士的父母不但已经信主,而且对海外宣教有强烈负担,他们鼓励儿女走上宣教之路,也成为儿女忠心的祷告同工。然而,在中国教会则不然,华人宣教士往往是家中第一代信徒,进入海外宣教工场后,一方面传福音,一方面还需迫切为父母早日归主祈祷。这一点是华人教会在普世宣教事工上要特别学习的课题:华人差会不但要关心宣教士的下一代,也要关心宣教士的上一代。

十年前,笔者的父亲于九十岁高龄时,知道自己的独子愿意献身到海外宣教,当时他简单的一句心灵表达,令我们至今回想起来仍感动不已,他说:“上帝只有一个儿子,祂使祂的独生子成为宣教士,我也只有一个儿子,我当然要学习上帝的榜样。”

我们为华人教会里的父母祷告,求主让身为父母的基督徒,能甘心地将儿女献上,鼓励他们一生事奉永恒的真神。

 

三、哪里是我的宣教工场?

复活的主向门徒颁布大使命时说:“你们要‘去’,使万民作我的门徒……”(太廿八19-20),今天,我愿意顺服主的“大使命”,我愿意“去”,但“去”哪里?普世禾场如此广大,哪里是我该“去”的宣教工场?

被神重用的约翰韦斯利(John Wesley),当英国国教向他关门时,他说:“全世界是我的教区!”(The World is my Parish.)他骑在马背上,宣教足迹遍及英格兰、苏格兰、爱尔兰,改写了英国历史。近代宣教之父威廉克理(William Carey)在他修鞋的店中,天天摸着自制的地球仪祷告,后来神带领他前往印度宣教,四十年后,他把生命深埋在那块宣教的土地上。影响中国教会至巨的戴德生(Hudson Taylor),透过父母的教导,自幼向往那伟大的文化古国,他认真装备自己,1854年终于抵达上海,中国不但成为他投注一生生命的宣教工场,至今(2004年)一百五十年来,他的子孙已经五代把生命献给中国。

进入廿一世纪,全球笼罩在恐怖袭击、经济危机、道德腐败、SARS、AIDS、禽流感的阴影之下,“基督再来”的脚步愈来愈近。当我们愿意积极投入宣教工场时,宣教学者将宣教事工加以分类,帮助我们确定自己的工场:

1. 同文化宣教(简称M1):

指宣教士在文化背景与自己相同的对象中工作。例如大专毕业生在本地从事学生福音工作。

 

2. 近文化宣教(简称M2):

指宣教士在文化背景与自己有一点距离的对象中工作。通常这种距离是在教育、经济、籍贯、方言(非语言)、居住的小区等方面。宣教士和他的对象彼此间可以沟通,但较难认同。例如知识分子进入社会基层向劳工界从事福音事工。

 

3. 跨文化宣教(简称M3):

宣教士在文化背景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对象中工作(包括衣、食、住、行、语言、如何建立关系、沟通方法及世界观等的不同)。例如华人宣教士到中东地区带领回教徒归主的宣教事工。

M1、M2、M3也可代表神给我们在不同阶段的、由近而远的宣教工场。

 

如果一个住在美国的人,期望神有一天带领他去到海外,在非洲宣教工场事奉。然而,他今天却连在本地都不能关心对街黑人邻居的得救,不愿意穿过“马路”去向他们传福音,他怎么可能将来有一天会“越过大洋”到非洲去传福音?

宣教工场在哪里?对某些人而言,可能第一个工场就是“自己的家”,若不能自“耶路撒冷”开始传福音,怎能将福音传到“地极”?

不论宣教工场在哪里,只要诚恳向主祷告,并存顺服的心,“宣教的神”必亲自引导我们进入各人的工场。

 

四、历史的鉴戒

十年前,王永信牧师在《大使命季刊》上写了一篇语重心长的文章〈从举手到工场〉,在该文中王牧师提到:“北美华人学生工作,从五O年代逐渐开始,到了六O年代更加兴旺。如果将每年全美国及全加拿大的华人教会所举行的培灵会、冬令会及各种特别聚会加在一起,其中每一年决志全时间奉献的人,最低的估计应有三百人。如此,在六O、七O、八O、及九O年代初的三十多年中,北美华人信徒全时间奉献的至少应有一万人!但是今天这些人去哪里了呢?他们中间究竟有多少人迈出了奉献的脚步?有多少人真正成了全时间的传道人?有多少人真正进入工场?……”(参《大使命季刊》第4期)这些史实成为北美华人教会的警钟。

十年后的今天,情况又如何?奉献者的流失率仍然惊人(有人估计超过90%以上),但可喜的是:自从中国政策开放后,大批学者、学人、学生涌向北美,这期间,北美华人教会也承接了时代的使命,以“福音喜信”配上“爱的行动”,带领了成千上万海外中国学人进入神的国度。其中不少人响应神的呼召献身事主,而且最少有五百位已进入神学院接受装备,准备投入全职事奉。然而,要献身前往远方宣教工场全时间事奉,则是一条更艰难的路。

从“奉献的祭坛”到“海外跨文化宣教的工场”,诚然是一条漫长的路,但全能的真神是召我们走上这条路的“选召者”,祂动了善工,必亲自成全这工。

第二课 从祷告开始

 

从“奉献的祭坛”到“宣教的工场”,既然是一条漫长的路(请参本册第一课),那么一个已经把生命主权交在主手中的基督徒,面对“下一步”,当从何开始?该做什么?尤其是每天还要上班、上学、奉侍父母、养育孩子、营造家庭……有各样应尽的本份。在忙碌的生活中,如何理出头绪,知道神的引导?答案是:从祷告开始。

主耶稣在地上时,每天的事奉极其忙碌,但祂虽然身为神的儿子,仍在百忙之中花许多时间祷告。圣经描写主耶稣:早晨天未亮就起来,到旷野地方去祷告(可一35),更何况我们这样渺小、软弱的人呢?

耶稣的兄弟──雅各布布,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,除了要带领一间超过万人的教会,他还写了雅各布布书,对后世影响至巨。他死后,当教会预备埋葬他时,发现他的双膝因长期跪着祷告,而形成厚茧,像似骆驼的厚皮,因此雅各布布的膝盖被称为“骆驼膝盖”,难怪他能如此被神重用。

普世宣教是一场“属灵的争战”,属灵的争战就要用“属灵的兵器”,为此,第一世纪最伟大的宣教士保罗,非常看重“祷告”。他写给以弗所圣徒的信中,在结尾时勉励信徒,要穿戴神所赐的全副军装,除了防御性的装备,还要以“圣灵的宝剑(神的道)”及“祷告”作为攻击性的属灵兵器(弗六13-20),使他们能在磨难的日子站立得住。这段话也说明了保罗的成功,不是靠自己,乃是透过“祷告”,经历神的大能,因为他迫切地求教会为他祷告。

十六世纪改教伟人马丁路德的祷告生活是历代信徒的榜样和激励,当时,他面对神所托付的艰巨使命,要把一个扭曲的、腐败的教会,带回正道。在教皇的胁迫下、在日理万机的压力下,他说:“如果我早上没有用两小时祷告,这一天魔鬼已经得胜了。”他又说:“就因为我有太多事要面对,所以我每天不能不花三小时到神面前祷告。”

求主帮助我们这些“现代信徒”学习多祷告,虽然现代人的标志是:“忙、盲、茫”,让我们学习主耶稣、雅各布布、保罗、马丁路德……的榜样,抓住神垂听祷告的应许,去经历“多祷告,多有能力;少祷告,少有能力;不祷告,没有能力”的人生。

“祷告”对一个基督徒的重要性,如同呼吸之对于人,因此,有关祷告方面的书籍与文章已经很多,本文只提与普世宣教、宣教士及预备踏上宣教之路有关的祷告:

 

一、藉祷告坚定奉献的心志

犹大王乌西雅驾崩之时,举国笼罩在哀戚的气氛之中,神的仆人以赛亚,身为王族亲信,难免忧愁彷徨。然而,当以赛亚进入圣殿,来到神的面前时,他看见神的圣洁,听见发自宝座的声音,于是由“异象”带来“认罪”,由“认罪”带来“洁净”,接下来就是神的呼召:“我可以差遣谁呢”,和以赛亚的“献身”:“我在这里、请差遣我”(赛六章)。

我们若常以祷告进到天上的圣所,必能不断坚定我们在神面前“曾将自己献上”的心志,也才能“一次奉献,永不收回”。先有了坚定的奉献心志,才有可能一步步走上宣教之路。

 

二、藉祷告经历神的大能

近代宣教之父威廉克理(William Carey)于1793年11月11日,以一个31岁的青年,登陆印度的加尔各答,开始他伟大的宣教生涯。他本是个穷鞋匠,当他看到一艘艘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满载货物从英国驶往东方时,就自制了一幅世界地图,天天为印度祷告,并收集印度的资料。然而,他的负担却遭到牧师的严厉指责说:“年轻人,坐下!英国还有许多未得救的人,需要你去传福音;至于那些印度异教徒,神若要他们得救,神自会有办法,不用你去。”结果,在重重拦阻、挫折下,克理终于抵达了印度,而且一去就是四十年,没有回过英国。在他墓碑上刻着他自己定的字句:“在这儿安息主怀的是一条可怜的小虫。”

谁能相信:一个鞋匠,借着祷告及自己的努力学习,竟为印度翻译了三种语言的全本圣经,和许多其它语言的部份圣经。由于他的影响,兴起了许多差会。今天,印度教会已经差派数千名宣教士,在同文化、近文化、及跨文化地区宣教。从威廉克理的成长背景中,实在看不出他有一天会有如此伟大的成就,这点说明:透过神的大能,神可以在一个人的生命中,成就不可能的事!

去宣教工场前要祷告:求神引导,求神开路。进入宣教工场后,更需要祷告,因为宣教士在工场上,会面对多方面的挑战,如孤单、自怜、适应文化的压力、当地人的排斥、撒但的攻击、事奉没有果效等等,宣教士惟有借着祷告,经历主的大能,才可以靠主坚立,并且将人心夺回,归入主名。

 

三、藉祷告经历神的供应

十九世纪来中国宣教的戴德生,在他十七岁时,一天到某教会去借阅一本介绍中国的书。当牧师发现他有心奉献自己到中国宣教时,便问他:“你计划如何前往中国呢?”戴德生回答说:“我不知道,我想应该学习耶稣的十二使徒和七十个门徒,不带拐杖、口袋、粮食、也不带钱囊,完全仰赖神的供应。”牧师把手放在戴德生肩膀上说:“孩子,当你年纪长大时,会变得比较聪明,这种作法在耶稣那个时代完全可行,但现在时代不同了!”

多年以后,戴德生回忆往事时,写道:“从那时候到今天,我已经长大,但没有变得比较聪明,反而越来越相信:如果我们遵守主的指引,并深信神的应许,就会发现这些指引和应许,在昔日有效,今日仍然有效并能适用。”因此,1865年戴德生成立中国内地会时,便采取“绝对不公开募款”的政策,整个差会的经费需要,完全藉祷告仰赖神的供应。一百五十年来,差会经历耶和华以勒的供应,但也确曾有过经济结据的情况,例如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期,税额增加,通货膨胀,战争令差会陷入窘迫的困境,手头的金钱瞬间贬值……戴德生写道:“幸好,我们面临任何境况都可以直接向神求助,虽然在中国的生活费不断上涨,所需供应的宣教士人数也在增加,但伟大的神是丰富的供应源头,我们可以安心依靠祂……。”戴德生一生借着祷告经历神的供应,因此,他强调:“按照神的方法去做神的工作,断不会缺乏神的供应。”

 

四、藉祷告建立宣教异象

“没有异象,民就放肆(灭亡)”(箴廿九18),可见异象的重要。然而,英文的Vision在中文被翻译成“异象”,给人有“特异现象”或“怪异现象”的误导,而以为异象必须是超自然的、异于寻常的现象。事实上Vision就是“属灵的看见”,是指“心灵眼睛所注视的焦点”。耶稣在世时,看到许多人带着各种需要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,这就是“异象”。于是主耶稣对门徒说:“要收的庄稼多,作工的人少,所以你们当‘求’庄稼的主,打发工人出去,收祂的庄稼。”故此,“祷告”与“宣教”密不可分。

从奉献的祭坛到宣教的工场,必须从祷告开始,因为借着祷告可以建立宣教的异象。以下是一些实际的建议,帮助我们借着祷告,对普世宣教有越来越清晰的异象与负担:

1. 透过报纸及电视新闻

在波士顿郊区的哥顿康威(Gordon-Conwell)神学院,学生们发现在祷告室中,除了跪垫与圣经外,每天都有人放置当日的报纸在桌上。经过访查,发现是神学院宣教系教授威尔逊博士所吩咐的;他是神学院中最注重祷告的教授之一。当问及把报纸放在祷告室内的原因时,他说:“圣经告诉我们神要在世界上做什么事,报纸则告诉我们神做事的地方,那也就是我们在祷告中应该注意的地方。”若我们有属灵的眼光,必能透过每日的新闻,了解当今全世界的时事及时局,而看到神给的异象。

 

2. 阅读各差会出版的杂志

可以带给我们丰富的、有深度的“属灵的看见”,并且帮助我们知道如何为特定的宣教工场的需要祷告。

 

3. 从宣教士的代祷信

可以让我们更深认识神所差派的工人,他们的宣教事工、所处的环境、所经过的心路历程、及各项代祷呼吁,我们不但忠心为他们祷告,也从祷告中领受异象。

 

4. 成立“宣教祈祷团契”

召集对宣教有负担的弟兄姊妹,透过定期相聚的同心祈祷与分享,摸着神对普世的心意,同时彼此激发爱神、爱人的心。

 

5. 建立“夫妻祷告祭坛”及“家庭祷告祭坛”

在神的眼中,夫妻不再是两个人,乃是“一体”的,因此,夫妻应当是“同心同行”的事奉单位。借着夫妻在一起的祷告,可以使夫妻有同样的“看见”与“负担”。再者,要进入宣教工场,是“全家同行”的大搬迁,为此,也要带着孩子一同为神可能引导“全家”走上宣教之路来祷告。

 

6.“世界地图”是不可或缺的工具

“祷告”是戴德生的生命中心,每位加入中国内地会的宣教士也都深受此影响。每当他思想中国的需要,而为中国祷告时,他总是面对着一幅中国地图和一本打开的圣经。

今天,当主耶稣再来的脚步渐近,我们献身的基督徒思量当如何按照主的心意投入宣教时,不妨将一幅世界地图挂在书房墙上,透过世界地图,来加增我们对普世宣教的负担。

 

五、藉祷告托住宣教士

一转眼,笔者夫妇投入宣教工场已经十年。十年前以五十五岁“高龄”献身宣教时,实在不知道自己在崎岖的宣教路上能否坚持到底?十年来,最深的感受是:宣教士虽然有各方面的需要,但他们最大的需要是“祷告”,你有否为宣教士代祷呢?如果没有,请今天就选一位宣教士,忠心为他祷告。你可知道,你的祷告有时可以影响到一个宣教士的生死存亡?

在“Touch the World Through Prayer”这本书中,提到这个见证。1960年,正值非洲肯亚的茅茅族叛乱时期,有一天美国宣教士Higgens夫妇办完公事返回首都Nairobi,路上必须经过叛军地区,而宣教士们早已听闻茅茅族杀人的残狠手段。那时天色已晚,车子偏偏在离首都十七哩的地方抛锚。在荒凉的郊野,又值夜晚,他们夫妇只得在车子里过夜。天亮时,终于找到人帮忙把车修复,平安返回首都。数周后,他们夫妇于返回美国述职前,遇到一位肯亚当地的牧师,他告诉Higgens夫妇:有一个茅茅人向他认罪,说起在不久前的一个晚上,当他们四个茅茅人看见一对美国人在车子里过夜时,就决定要趁黑夜袭击车子、杀人抢劫;但是他们突然发现,有十六个男人围绕着美国人的车子,直到天亮,最后他们只得恐惧地离开。

Higgens夫妇心想:十六个男人,这是什么意思?……等他们回到美国后,他们的好友Clay问他们说:“最近你们曾否遇到危险情况?”Higgens夫妇问:“为什么?”Clay告诉他们:“三月23日那天,神把一个很重的、为你们祷告的负担放在我心中,我便召集了教会同工们聚在一起为你们迫切祷告,直到心中沉重的负担脱下。”Higgens问:“那天一共有多少人在一起为我们祷告?”Clay回答:“十六位!”

宣教士进入宣教工场面对各样不同的考验,你的祷告可以托住宣教士,也可以使你对普世宣教的异象有更进一层的看见。

愿你从祷告开始,并做个忠心的“祷告勇士”(Prayer Warrior)。

作业(讨论题目)

1.笔者认为现代人的标志是什么?你对现代人的看法又是什么呢?“祷告”在哪些方面与现代人的一般性格不能相配?

2.对一个有心献身宣教工场的基督徒而言,祷告有什么重要性?

3.有哪几项“可行的事”,可以帮助我们透过祷告建立宣教异象?除了笔者所提的之外,你还有什么补充?

4.路加福音是一本讲祷告的书,请从路加福音中,整理出有关祷告的功课。

​更多资料列表....

第三课 装备与等候(一)

 

身为廿一世纪的现代人,“速成文化”是我们的文化,“急功近利”是一般人的通病。而一个“献身的现代基督徒”怀着满腔的热血,也必然是何等盼望早日踏进宣教工场,快快投入事奉……!然而,事实告诉我们:一个将生命献上、愿意投入宣教、全职事奉主的人,不是转眼就可以成为宣教士,这其间,必须经过层层装备,除了“接受”神的“陶造之工”外,也需要忍耐“等候”神亲自的开路。

从保罗的生平事迹中,我们发现保罗悔改、蒙召后,先在大马色事奉,后来隐退亚拉伯旷野有数年之久,以后又在安提阿教会事奉一年多,然后才被教会差派,踏上宣教之路(徒九19-30,十一24-26,十二25-十三3,加一16-17)。由此可以看见,一个宣教士在神面前“付上代价”的“装备与等候”。

1849年,当戴德生十七岁时,在生命中经历到被神完全的扭转,在圣灵的光照下,他独自一人跪下来,接受了耶稣基督的救恩。从此,他热爱读经、祷告,也在教会中热心事奉,并且追求圣洁。那一年,他已经确知神对他生命的旨意。日后在传记中他说到:“从那时开始,我对于为主到中国去的信念从未动摇。”1854年3月1日星期三,戴德生结束了六个月漫长、惊险的海上航行,终于由英国抵达上海,开始他在中国五十二年的宣教生涯。从献身到进入宣教工场,戴德生经过了将近五年的预备和等候。

 

等候耶和华

在全本圣经中,以赛亚书四十章卅一节是笔者极其偏爱的一节经文:“那等候耶和华的,必从新得力,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,他们奔跑却不困倦,行走却不疲乏。”

每位事奉主的人都羡慕“有能力的事奉”和“展翅上腾的人生”,以赛亚书四十章卅一节清楚提示了达到如此境界的秘诀──“等候”。对于“善于活动”的现代人,以及为传福音心焦如焚的神仆们而言,“等候”不是容易的功课。既然从“献身的祭坛”到“宣教的工场”有一段漫长的路,何不利用等候的时刻,好好装备自己,使自己在神眼前成为“够资格”的工人?

 

装备些什么?

一、灵命方面:

1. 更像主基督

借着“每日灵修”,操练“更加亲近主”;透过神的话,得以“更深认识主”;由于越多认识主,就越加“爱主”;一个爱主的人,才能摸着主的心意,才会体贴主的心怀;于是渐渐地、一步步地“更像主基督”。事实上,什么是真正的“属灵”?真正的“属灵”就是“像基督”(Christlikeness)。

 

2. 信心的操练

“信心”是透过学习和操练,一天天增强的。进入宣教工场若缺乏信心,就很容易想“打道回府”。

戴德生虽然年轻,却很清楚信心的重要,因此,他在本国时,就开始了信心的操练:十九岁那年他开始在赫迪医生的诊所担任助手,同时在医学院上课。赫迪医生一开始就要戴德生到发薪日提醒他,因为他在诊所、医院、工厂、及医学院中身兼数职,非常忙碌,肯定会忘记发薪水的事。但戴德生立定心志接受考验,绝不向他的雇主提起发薪的事,只祈求他所信靠的神去提醒。好几次赫迪医生完全忘记发薪水,而当时戴德生又急需金钱缴付房租,在窘迫的情况下,戴德生只有迫切向神祷告。每一次,神都奇妙地供应他的需要。这些经历使戴德生满心赞美神,而且经过这样的考验后,使他开始想到:“我应该可以去中国传道了吧!”

 

3. 受苦的心志

当亚伯拉罕蒙召离开本地、本族、父家,前往神所指示的地方去时,根据考古学者的考证,他的原居地吾珥是当日非常发达、富裕的城市,亚伯拉罕是城中首富,不但住在巨宅,还在家中供养精练壮丁三百多人(创十四14)。然而,当他顺服神,走上宣教之路后,接下来一百年的岁月中,“祭坛”和“帐棚”成为他的标记。“祭坛”代表他信靠神、尊神为主的心志;“帐棚”代表他寄居的人生。如此的顺服与舍弃何等不易,一个人除非在神面前有“受苦的心志”,这条路是走不下去的。因为有“受苦心志”的人,除了甘心在“物质上”愿意有所牺牲,在“灵命上”也甘愿天天背起十字架来跟随主。

 

二、神学方面

要成为一个宣教士,除了要有好的灵命,还需要有神学方面的装备。由于宣教事工所面对的挑战不同,在准备踏上宣教之路的神学装备上也会相对地不同。一般而言,最基本当进修的神学课程是:

1. 圣经课程

包括系统神学,圣经神学,新旧约概览,分卷研经,释经学,查经法等。

 

2. 历史课程

包括二千年教会历史,西方宣教史,中国宣教史等。

 

3. 宣教课程

包括宣教神学,宗教比较学,教会增长,认识异端,宣教策略等。

 

4. 实用课程

包括辅导学,布道法,基督化家庭,领袖训练,人际关系等。

 

过去三十年来,在海内外兴起不少华人神学院,可惜重点放在宣教的神学院不多。然而,有些差会及宣教机构却提供宣教训练课程,值得参与学习:如美国普世宣教中心在全美及世界各地所举办的Perspectives on the World Christian Movement 课程(该课程将于2005年,由大使命中心译成中文,书名为《全球基督教运动面面观》);又如,香港差传联会在澳门及其它地区举办的Cross Cultural Training 课程;以及台湾基督教关怀协会在泰国举办的Mission Field Training课程等。

不管一个献身者有多少神学装备,最重要的装备还是在圣经本身所下的工夫;一个准宣教士在上工场前,至少应熟读圣经多次,而且熟知经文内容,因为神的话是两刃的利剑,是在宣教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属灵兵器,岂可不勤加磨利?

因此,大部份差会在考核宣教士资格时,并不是注重他的神学学位,乃是考核他对全本圣经的知识和运用的能力。

 

三、生活方面

1. 过简朴生活

在生活上,谁不要舒适?谁不要享福?这本是人之常情。然而,“宣教之路”是牺牲之路,正如边云波弟兄在《献给无名的传道者》所说的:“是自己的手,甘心放下世上的享受;是自己的脚,甘心到苦难的道路上来奔走!所以,宁肯叫泪水一行行地向内心涌流,遥望着各各他的山顶,就是至死──也绝不退后!”既然如此,一个献身的基督徒,在进入宣教工场前,必须在生活上愿意学习过“简朴的生活”。

“简朴生活”是1974年在世界洛桑会议时提出的,呼吁全球信徒为福音的缘故,作金钱的好管家。当我们面对着全世界尚有十六亿人未曾接触福音,全世界有五亿人口活在贫穷线以下,每年有二千二百万人死于饥馑时,基督徒岂可视若无睹?因此,理当节衣缩食,把省下的金钱奉献在普世宣教的事工上。

“简朴生活”不是“寒酸可怜”,也不是“营养不良”。“简朴生活”乃是生活的“简化”与“俭化”,“简朴生活”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:“愿意在生活上不执着于物质的享受”。

活在现今的世代,物质主义、享乐主义影响着社会上大部份的人,连基督徒也不例外。人的“购买欲”被每天成千上万的广告所驱使,买了许多不是“必需品”的东西,囤积在早已很拥挤的空间之中……。凡愿意为福音的缘故,过简朴生活的献身者,第一步就是要学会拒绝接受广告的轰炸,只要不是“必需品”,再便宜的“减价货”也绝对“拒买”。许多传道人和信徒,却有另一方面的“购买欲”,就是喜欢不断地买“属灵书籍”,以致搬家时,最多、最重的东西就是书;在踏进宣教工场时,这些书成为宣教士的重担。因此,要练会“不买书”的功夫,学习尽量到图书馆借书或“上网”看书。

此外,“简朴生活”最好能做到过“不欠债”的生活,尽量不以信用卡购物。最重要的是:在踏进宣教工场前,先把“房贷”付清,因为宣教士最好不要背着债务上路。

1852年3月,不满二十岁的戴德生写信告诉他母亲,他和教会的弟兄姊妹都清楚知道神呼召他去中国。为了准备承担这个大使命,他的生活只有两个目标:“忍受困苦”和“节省开支”。结果,这个年轻人发现:他可以用很少的钱来维持生活,而且他也找到更便宜的食品,可以提供他每天所需的营养。戴德生“节俭”且“变化多姿”的生活,使他在微薄的收入中,竟然能奉献十分之六!

在这方面,十八世纪英国的传道人约翰韦斯利,也留下伟大的榜样:当他在林肯学院时,每年收入三十英镑,他发现每年二十八英镑就可以够他个人生活之用,后来,他的著作销路大增,每年收入高达一千四百英镑时,他仍维持二十八英镑的生活水平,把多出来的金钱,全部奉献出去。

 

2. 过圣洁生活

生活方面的装备,除了学习过“简朴生活”,也要追求过“圣洁生活”。“圣洁”是神对祂儿女的命令,神说:“你们要圣洁,因为我耶和华你们的神是圣洁的。”(利十九2)因此彼得写信给分散在小亚细亚的信徒时,特别强调:“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,你们在‘一切所行的事’上也要圣洁。”(彼前一15)

保罗在他最后一封书信中提醒提摩太,应当竭力在神面前作“无愧的工人”,又强调“圣洁”与“事奉”的密切关联。他说:“人若自洁,脱离卑贱的事,就必作贵重的器皿,成为圣洁,合乎主用。”(提后二21)因此,一个愿意被主使用的人,必须在“圣洁”的功课上,不断成长,不但在行为、言语上,也要在思想上圣洁。魔鬼撒但的惯技,是藉“金钱”、“权力”及“色情”来攻击事奉主的工人。为此,献身事主者,必须靠主远避从这三方面来的诱惑。

旧约圣经中的约瑟是今日信徒最好的榜样:当他面对“美色的诱惑”时,能靠主拒绝,甚至被人诬赖也在所不惜,因为他心中认定:“我怎能作这大恶,得罪神呢?”(创卅九9)约瑟虽然人生道途坎坷,却因他一生尊神为大,追求过“圣洁的生活”,以致他无论到哪里,都成为被神重用的人。

1865年当戴德生成立中国内地会时,他对于准宣教士的资格考核中,强调:“准宣教士若不愿意‘行动正直’,最好是留在家里。”

要被神用,就要“成为圣洁”。

 

3. 过纪律生活

此外,在生活方面,还要学习过“纪律生活”。纪律与律法不同,“律法”是由别人订定的条例,我们“被逼”遵从,否则便会知法、犯法,必须承担“违犯律法”的后果。而“纪律”则是由自己来决定自己当恪守的规条,是一种“自我的训练”,目的是要达到某一种标准。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九章廿四至廿七节所描述的:为了得着神所赐“不能坏的冠冕”,他学习运动员的认真、努力,不但有“定向”,而且“攻克己身”、“诸事节制”。这是何等“自我要求”的“纪律生活”!

一位年轻人在团契聚会中唱到“中国的早晨五点钟”这首诗歌时,心中深受激励,此后,便规定自己每天早晨五点前起床,在神面前献上祷告的祭。这是他的“纪律生活”,也在团契中成为活生生的见证。

英文“纪律”(discipline)这个字与“门徒”(disciple)出自同一字根,提醒我们既然要做“主的门徒”,就应当过“纪律的生活”,何况是正在积极装备自己,要进入宣教工场的“献身者”?

 

四、专业方面

如前所述,当今全球尚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没有接触到福音,而这些人大部份住在“创启国家”(Creative Access Nations)(参本系列第一册第六课),这些国家的大门对基督教是关闭的,他们拒绝发入境签证给宣教士。为了把福音传进这么广大的封闭地区,基督徒必须善用各种有创意的方法,于是“专业人士”成为廿一世纪普世宣教大业的“新力军”。这支新兴的军队,以自己的专业身份进入创启地区,透过专业的服务,将福音带给“从未接触过福音的人”。

有多种专业人员是创启地区欢迎的,包括:医生、护士、工程师、大学教授、英语教师、中文教师、计算机技师、工商管理专家、农业专家……等等。如果神的引导是进入创启国家的宣教工场,在装备上除了前面所述的各项,还需加上专业训练。例如:刻意去修习英文教学课程,为了获取一份正式的Teaching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的“合格教员证书”等。

不仅廿一世纪的宣教需要专业训练,两百年前第一位基督教宣教士马礼逊到中国时,就已经是一位正式医师。一百五十年前,当戴德生到中国时,他还是个学医的学生。从1854年3月到1861年7月,他努力投入在中国的宣教工场中事奉。后来,当他返回英国期间,他还是安排时间去接受外科医生资格考试,终于顺利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的会员,取得产科开业执照。

可见“专业训练”在宣教工场的重要,为此,有心献身宣教的基督徒,不妨早早在专业方面开始认真地接受装备。

bottom of page